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05-26 09:56:30 信息来源:莱州市发展改革局 访问次数:

莱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莱政发〔2016〕14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度假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驻莱各单位:

《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全面阐述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凝聚全社会智慧力量和共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规划实施,为实现《纲要》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加快建设市强民富、宜居文明新莱州而努力奋斗。

莱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26日

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一)战略定位

(二)空间布局

四、产业转型升级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全面加快信息莱州建设

(三)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

(四)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

(五)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五、完善基础设施

(一)综合交通体系

(二)能源保障体系

(三)水利设施体系

(四)市政基础设施

六、统筹城乡发展

(一)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提升中心城区

(三)培育发展重点城镇

(四)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七、实现绿色发展

(一)推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

(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三)强化环境保护

(四)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五)建设生态文明制度

八、深化开放合作

(一)“走出去”加快实现新突破

(二)“引进来”助推转型升级

(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四)加快融入大区域发展

九、建设文化强市

(一)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十、增进民生福祉

(一)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三)全面提高就业创业水平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五)建设健康长寿莱州

十一、创新社会治理

(一)推进依法治市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三)建设平安莱州

十二、努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凝聚社会各界力量

(三)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依据中央和省委、烟台市委以及莱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纲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莱州实际出发,阐明党委、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凝聚全社会智慧力量和共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 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二五”时期的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经济快速融合,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呈现出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7亿元,年均增长10.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57.3亿元,年均增长1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3.7%、14.3%和11.4%;实际使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7.8亿美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均位列第33位,被确定为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县。

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10.6:58.9:30.5调整到2015年的9.5:52.1:38.4。高效生态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现代农业经营、融资、市场“三大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工业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继续保持烟台首位。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4%,五年提高7.9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达17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93亿元和266亿元;石材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正式运营;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旅游业综合收入达50亿元,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6家,其中国家级1家,拥有省级工程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30%。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五年累计投资8.6亿元,新建改建道路12公里,新建城区绿地广场15处,新增绿地面积94.7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255万平方米,实施了河套湿地公园、明阳热力扩建、龙泰热电增容等重点工程,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镇域经济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沙河镇、朱桥镇跻身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行列。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实施东升村、塔埠村等22个旧村改造工程,改造硬化农村公路1671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开创新局面。坚持“以港兴市”,重点实施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三大工程”,初步形成以港口、铁路、公路、管道为骨架“五纵四横、一港一线一环”的综合交通体系。莱州港建成黄三角首个10万吨级泊位,全市港区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2个。莱州—昌邑输油管线正式投运。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7.26公里,铁路通车里程75公里。电力建设持续推进,华电国际莱州电厂一期工程投产发电。水利建设加快发展,建成年可引调水1300万立方米的莱州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日供水能力提高到10.5万吨,水库总库容达到1.74亿立方米。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明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3项,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出台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意见,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13860家和40267户。滨海起步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园区建设取得新成就,高端装备制造和临港加工物流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生物育种园区成为全省首批“蓝黄”特色园区。

社会民生取得新进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2%,基本实现“两个同步”。累计实现新增就业10.5万人,累计集中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94套,筹集公共租赁住房1510套。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建成集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等11处场馆功能于一体的市民之家。全市拥有市文化馆、市图书馆两个“国家一级馆”,8处镇街被命名为全国三级以上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实现全覆盖,被评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成功晋升三级医院,累计投资7.3亿元,完成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计生服务机构升级改造。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森林覆盖率达到35.7%;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建成生态文明示范村420个。深入实施大气和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石材、废塑料行业整治扎实推进。2015年,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8天,优良率70.7%。5条重点河流10个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在70%以上,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二类海水为主。

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速增长阶段长期累积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我市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转型发展步伐不够快。服务业占GDP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规模不大;传统工业占工业比重较高,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不高。二是“山多峰少”制约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机械、石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虽已初步形成企业集群,但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不够紧密,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尚未形成上下游密切配套的产业集群,制约质量效益的提高。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发展空间的拓展。莱州虽地处蓝黄两区结合部,拥有黄三角龙头港,但疏港通道无法有效支撑日益增长的港口吞吐能力,制约了港口腹地的开拓、临港产业的规模发展和区域的融合互动。四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利用外资质量有待提升,对外贸易结构有待优化,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协调推进机制亟待创新完善。五是社会包容性发展水平亟待提升。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不够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亟待增强,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六是区域竞争压力较大。与周边地区在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等方面相似度较高,随着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对莱州的资源、人才、资金、市场等“抽离效应”不断加大;东营港、潍坊港业务加快拓展,对莱州港区形成了挤压态势。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时期,我国正处于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虽然化解多重风险、应对多种挑战的任务艰巨,但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将加快培育新动力步伐,加速各种红利叠加释放,发展韧性和回旋余地巨大,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世界经济复苏孕育着新机遇。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拓展,“十三五”时期将是世界经济由衰退转为复苏并向新一轮增长周期迈进的关键阶段。随着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以“五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展开,国际产能和制造合作不断深化,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立健全,将促进国内发展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为莱州发挥区位优势,借助良好的开放基础,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供了重大机遇。

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我市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新兴产业渐成规模,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竞争力,并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壮大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区域融合互动发展孕育新机遇。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的完善,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加快构建,“十三五”时期,将是山东省、烟台市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推动“两区一圈一带”融合互动的关键时期。我市是青岛、烟台、潍坊三市的重要结合部,是“两区”叠加的重要区域,拥有黄河三角洲区域龙头港,临港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区域融合互动发展既有良好的基础,也孕育着巨大潜力。

发展成果共享孕育新机遇。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实现释放消费潜力与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石的双赢;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持续增强,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符合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实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与美好家园共建共享的双赢。

消费升级带来新机遇。消费结构正在加速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将催生一大批新的消费热点。莱州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滨海旅游独具魅力,旅游景点的升级与古邑文化名城的融合发展,为顺应新消费的趋势,健全新消费热点培育与新业态壮大互动机制,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幸福养老等服务业提供了良好机遇,有利于加快形成消费结构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格局。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莱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厚植发展优势,引领新常态,迈向中高端,建设市强民富、宜居文明新莱州的关键五年。必须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烟台市“一二三四五”和我市“一三五七”总体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为方向,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市强民富、宜居文明的新莱州。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汇聚发展强大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全面创新,加强创新平台、转化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坚持转型发展。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主攻方向,纵深推进“中国制造2025” 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构筑海陆统筹、内外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环境治理,增强生态功能,促进资源节约与永续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家园。

——坚持开放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化合作,更好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努力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投资效率明显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提高。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48.5∶43.5,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跃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实际使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0亿美元。

——城乡区域更加协调。城镇化质量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构筑核心引领、轴带支撑、多点带动的格局,融入“两区”实现新突破,形成城乡一体、内外联动发展新格局。

——建成富裕幸福家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争取农村居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增加,就业比较充分,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平安莱州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建成文明高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建成美丽莱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生态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优美,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现宜居优美、生态美丽新形象。

三、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一)战略定位

准确把握“十三五”期间我市发展所面临的宏观背景和阶段性特征,综合分析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顺应国内发展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着力塑造引领型发展,在全省、全国的大坐标系中确立更高的定位。

打造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口岸。充分发挥黄三角区域龙头港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优势,加快推进港口扩建工程和滨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大环渤海高铁站点争取力度,谋划推动莱州到烟台、青岛和潍坊的城际铁路建设,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和配套服务功能,深化与烟台港、青岛港、日照港和宁波港的合作,加强与天津港和大连港的对接,打造立足蓝黄“两区”、联接环渤海、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油品、矿石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和重要口岸。

打造国家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依托莱州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抓住探获超大型“海上金矿”重大机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黄金工艺品,大力开发电子、通讯、航空航天、医疗用黄金产品;依托莱州农作物、花卉林木、水产等领域苗种产业优势,打造优质农产品繁育、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推进石材产业提质增效和集聚集约发展,不断提高机械装备集群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中国黄金工艺品、新材料之都”、“中国种谷”、“中国石都”和“中国北方特色机械装备基地”。

打造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加快推进华电国际莱州电厂二、三期项目建设,打造全省北部沿海生态煤电集群的龙头。坚持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并重,着力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新型智能化电网。积极推进中电、大唐陆地风电场和莱州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等风电项目,大力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实施微能源网示范推广工程,建设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打造烟台西部经济增长极。强化临港产业区引领转型升级的龙头地位,加快推进滨海南北起步区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动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培育一批“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塑造区域竞争和发展新优势,强化对烟台市乃至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的支撑。增强莱州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物流和生产性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幸福健康长寿之城。顺应消费结构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的新趋势,发挥自然环境良好、山水景观独具魅力、长寿文化底蕴深厚等综合优势,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老、长寿养生等现代服务业,留住青山绿水和美丽乡愁,打响“中国长寿之乡”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特色品牌,建设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健康长寿的幸福莱州,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二)空间布局

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形成一张将空间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的布局总图。

1.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紧紧围绕优化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滨海开发为重点,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和人口合理分布,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率先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

构建“一主三辅多点支撑”的城镇空间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努力打造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北部临港辅城、西部滨海辅城、南部工贸辅城为拓展,其他镇街为支撑的城镇一体发展格局。做优做靓中心城区,合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核心城市功能,高品位加快中心改造、周边拓展、功能完善,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莱州港和省级滨海旅游度假区为载体,提升三山岛、金仓城区的生活服务功能,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生活居住、高端产业和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区;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向海发展功能,以河套湿地公园建设、城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东海神庙区域开发为带动,建设西部滨海辅城;按照小城市标准,改造提升沙河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环境水平,适度拓展沙河城区规模,大力提升沙河在商贸物流、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区域影响力。同时,引导和支持其他镇街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形成规模适宜、实力较强、特色突出的新型小城镇。

加强对农产品主产区的保护。牢固树立现代农业安全观、生态观和效益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着力改善生产设施和农机装备条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深化产业化经营,发展规模化生产,打造产业带和产业区,提高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构建“二带五廊七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二带”为东南林植水土保持生态带和西北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带,构成市域生态基本骨架;“五廊”为白沙河、海郑河、南阳河、王河和朱桥河五条主干河道形成的穿城山海生态走廊,将自然生态和城市生态融为一体;“七节点”分别为土山湿地、金仓湿地、三山岛湿地、留驾水源地、临疃河-庙埠河-小沽河水源地、赵家-坎上水源地、白云洞水源地七个主要生态要素。

2.优化产业布局。顺应产业集群化、生产基地化发展趋势,强化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一核、三轴、六板块”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核,即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依托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和优势,顺应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加快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模式推广应用,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不断强化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提升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全力打造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三轴,即滨海产业集聚—生态景观轴、南北工业—城市发展轴、东北—西南统筹城乡发展轴。依托境内主要公路干线,打造三条区域发展轴线,辐射和带动沿线地区城镇和产业发展,引领和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滨海产业集聚—生态景观轴。以滨海高等级公路(G228丹东线)莱州段和大莱龙铁路莱州段为轴线,以莱州港为龙头,在空间上形成临港产业组团、滨海旅游度假组团、高端产业组团、海洋文化产业组团和循环经济组团。积极推动“五大组团”协同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度、产业竞争力,加快形成支撑作用强、发展贡献大的滨海产业聚集区。集成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培育壮大南北两个起步区,全面加快起步区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强化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引进一批高端高质高效项目,将起步区建成滨海开发的先行突破区、项目聚集区。南北工业—城市发展轴。依托S218省道,贯穿三山岛-掖城-柞村-夏邱等城镇以及北部的莱州工业园区、中北部的经济开发区和南部的石材工业集中区,发挥毗邻青岛的区位优势,结合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强与青岛的经济联系,加快建设成为青岛—莱州发展轴。东北—西南统筹城乡发展轴。依托G206国道,贯穿金城—朱桥—平里店—程郭—虎头崖—沙河等城镇,建设成为烟台—潍坊发展轴和烟台北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沿线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城镇居住、商贸和公共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将其打造成为莱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轴线。

六板块,遵照生态保护、海陆统筹、分工协作、集聚发展的基本要求,将莱州全域划分为六大产业板块。中西部高端产业板块,主要包括城港路、永安路、文昌路、文峰路4个街道和虎头崖镇。以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为核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业、生物育种等高端产业。北部临港产业—滨海旅游产业板块,主要包括北部沿海的三山岛、金仓街道和金城镇。以莱州港为依托,以莱州工业园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主要载体,以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业、港口物流业、临港加工业、滨海旅游业、电力能源和黄金产业为主导,打造北部临港产业带,努力争创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西南部循环经济—工程机械产业板块,主要包括沙河镇和土山镇。以南起步区为载体,提升发展海洋化工产业,重点打造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沙河工程机械制造产业优势,加强化工机械、塑料机械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南部石材加工贸易产业板块,主要包括南部的夏邱和柞村镇。依托现有石材产业基础,重点是加快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强化石材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中部机械电子—现代农业产业板块,主要包括朱桥、平里店和程郭镇。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力度,着力实现汽车零部件、电子原器件、轻工机械等机械电子产业的提质增效;同时,发挥生态农业发展优势,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养殖业技术含量,创建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东部生态板块,主要包括驿道、郭家店和柞村镇部分区域。突出强调生态涵养功能,着力强化水源地保护,在加大植树造林、环境整治力度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高效、绿色生态农业,不断扩大以果品、蔬菜为主的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规模,积极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生态工业项目建设。

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向集群、智能、绿色方向转变,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引、育、用、留”的人才政策体系,突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统筹推进各类、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汇聚高地。围绕我市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并重,创新人才培养利用模式,建立柔性化引才机制,广聚天下英才,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加快探索完善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激励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政企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扩大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进一步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支持企业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更多的企业借助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智力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到2020年,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左右,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7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

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要素资源集成共享水平,鼓励大丰轴瓦、新忠耀、长和粉末冶金、诚源盐化和悦龙橡塑等骨干企业组建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委托研发、组建联合实验室、成立合资公司以及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协同创新。立足粉末冶金、生物育种、装备制造、轴瓦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快构建由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等系统组成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争取更多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对接与落地,增强我市科技对外开放水平。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促进转化、滚动发展”的原则,设立科技风险投资与成果转化基金,吸引国内外科技投资机构、大型企业和社会资本在我市发起设立或参股科技创投机构,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融资环境,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促进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资本化、产业化。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为科技人员提供最优质、最高效的创新服务。学习借鉴创业沙龙、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强化市场在加速成果转化、驱动创新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二)全面加快信息莱州建设

顺应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的趋势,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拓展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宽带普及提速和网络融合为重点,推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和均衡发展,推动城镇地区普及光纤入户和农村地区光缆进村,力争实现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大幅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信息可达性和网络智能化水平。加快能源、交通、水利、国土、资源、环境、气象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智能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和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系,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以上,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95%左右,自然村全部通宽带。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定实施“智能制造”、“互联网+”等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以黄金、机电、建材、电力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智慧型“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依托莱州经济开发区、莱州工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依托宏泰电器、新亚通、大丰轴瓦、神亚自动化等优势企业,有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品,促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

推动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以基础设施智慧化、产业发展智慧化、服务应用智慧化为方向,制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做好平台、政策、环境、考核、安全五大保障,促进智慧莱州健康发展。编制基础测绘规划,积极推进“数字莱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方位构建莱州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积极推进城市智能化管理,广泛运用先进传感、网络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实施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数字惠民等行动,构建开放、高效、便捷、安全的城市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应用,实现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广泛应用。重点建设数字大棚、测土配方、植物栽培和动物养殖管理辅助决策、气象防灾减灾等信息系统,推动精准农业、安全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深入推动信息服务下乡,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便捷程度和普惠程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树立互联网思维和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创业能力。

专栏1:信息莱州建设重点项目

1.“光网城市”建设项目。实施光纤宽带骨干网络建设,加快宽带网络提速改造,扩大城市出口带宽,新建居住建筑直接实现光纤到户。

2.“无线城市”建设项目。完善3G+WLAN模式为主的无线城市建设,推动3G网络优化和深度覆盖,加快4G网络建设并率先覆盖中心城区。

3.“智慧卫生计生”系统建设项目。在完善现有卫生计生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全面建成互联互通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业务协同。

4.智慧养老系统建设项目。整合民政等已有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网和智能居家养老呼叫平台等综合性养老服务项目。

5.食品药品安全智能化监管系统建设项目。建立覆盖食品药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联网系统,建设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系统。

6.公共安全视频监管建设项目。建设覆盖城乡的视频监控网,推进重点区域的精准监控和视频覆盖范围的扩展应用。

7.智慧交通建设项目。建设综合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交通应急智慧系统、数字公路综合信息服务等智慧交通关键应用系统。

(三)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

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机遇,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不断提高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以“互联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优化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方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与信息化融合、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扩大装备制造、黄金、石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

机电产业。围绕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发展关联企业和配套产品,积极寻求与知名企业合作,打造专业化的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专用设备、电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扶持鲁达汽车配件城、三力工业园、大丰轴瓦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汽车刹车总成、汽车轮胎、汽车电器、内燃机配件、齿轮箱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积极引进高端数控加工设备,普及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配套体系。以黄三角先进制造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工程机械、高端机械装备和化工机械制造。以昌信机械、行星机械、新海威机械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木工机械制造;围绕增强汽车电子、机床电子、船舶电子等重大装备的配套能力,重点发展环保节能型冷冻设备、新型节能型电动机、新型纺织监测仪器等电器设备,依托山东环日集团,推动医疗专用设备制造基地建设。到2020年,以机电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750亿元。

黄金产业。抓住探获超大型“海上金矿”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三山岛金矿、金盛矿业、纱岭金矿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开采装备水平,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全国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依托山东黄金集团等重点企业,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瞄准电子、通讯、航空航天、化工、医疗等高端领域,大力推进黄金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打造全国重要的黄金新材料生产基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加工企业合作,大力发展时尚黄金饰品和工艺品,建设黄金饰品、工艺品展销中心,加强与品牌营销商的合作,支持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壮大电子交易规模,打造全国知名度高、线上线下联动的黄金饰品、工艺品交易专业市场。积极推进矿山公园、黄金博物馆、120米提升观光两用井塔、黄金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黄金矿业旅游品牌。积极探索建立与山东黄金集团的利益共享机制,全力提升黄金产业对莱州地方财力的支持力度。到2020年,力争全市每年新增探明黄金储量30吨以上,实现产值720亿元。

石材产业。健全完善石材协会功能,更好地发挥其在行业整合协作、产品质量保障、统一营销平台构筑、集体品牌打造的作用,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放大“中国石都”品牌效应。依托环球石材、格瑞特石业、华峰石业、华德隆等骨干企业,支持通过产业链协作、建立市场联盟、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引导石材加工企业向石材园区集聚发展,提升行业集中度。依托优势企业,搭建集聚各类石材雕塑人才技法交流、创意展示、研发设计平台,开发文化立意深厚、艺术造型丰富、制作工艺精妙的产品,推动石材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石材整治与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规划,明确展示、销售、加工和堆料场功能分区,建设与绿化融为一体的展示带、体现石材文化特色的销售门店,建立洁净加工厂标准,规范布局堆料场,构建“前展示、中销售、后加工堆场”的发展格局,打造特色风情石材名镇。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集文化、艺术、旅游相融合的石材雕塑文化产业园。建设中国北方石材交易市场,加快生产加工向商贸流通转型。支持石材电子商务网站发展,打造莱州石材网上展示、加工、营销、物流平台,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提升石材产业。到2020年,石材产业实现产值570亿元。

绿色食品产业。依托莱州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粮油储存、加工、运输和交易产业,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以食品加工和储藏保鲜工艺技术研究为重点,发展粮油、蔬菜、果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三山岛渔港、海庙港、朱旺渔港和朱家村渔港临海优势,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出口、鲜活海鲜的运输及出口等产业,建设外向型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研究开发保鲜、保活、精深加工技术以及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冷冻调理食品、藻类产品精加工、罐头、调味品、营养保健品等水产品加工产业,打造特色海洋食品产业。到2020年,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产值55亿元。

专栏2:制造业重点项目

1.南起步区建设项目。主要建设以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

2.粤商前海产业新城建设项目。主要建设以生产服装、鞋帽、精密配件、电子配件及电子元器件为主的轻工业和现代制造业项目,配套发展物流、仓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项目。

3.瑞海探采项目。建设日选1.2万吨黄金矿石生产及辅助设施。

4.汇金矿业建设项目。日处理金矿1万吨,建设矿井、选矿区、尾矿库及办公、生产、生活区等工程。

5.金盛金矿建设项目。日处理金矿5000吨,建设主副井、选矿工业场地、风井工业场地、尾矿库、附属生产设施、行政生活区等工程。

6.鲁达轿车配件扩建项目。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购置德国、日本等国外先进铸造生产线。

7.诚源盐化新型化工园区建设项目。规划占地500亩,新建化工项目4个。

8.三山岛金矿提质扩能项目。对三山岛金矿原有生产、生活设施进行改扩建。

9.强信机械扩建项目。建设数控机床生产线项目。

10.神亚能源设备制造项目。主要建设生产自动化充放电装备制造厂、电极装备制造厂、装配装备制造厂、电源装备制造厂等。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依托,促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依托悦龙橡塑、亚通集团等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基础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按照创新发展、高端发展、提升实力、培育优势的发展思路,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在发展优势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实现重点突破,力争把我市建成全省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托悦龙橡塑、润星采油等骨干企业,围绕勘探、开发、加工、储运以及海上作业等环节,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及井下作业装备、填海围岛及航道疏浚建设施工装备、临港机械、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程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加快推进弘宇农机上市步伐,提高大马力拖拉机提升器的市场占有率;以亚通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井下矿用车制造。

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黄金尾矿资源,重点发展建筑新材料,生产高温陶瓷、特种水泥等产品。依托祥云隔热材料,积极发展防火隔热材料、轻型墙体材料、与石材加工业相关的金刚石工具、防护与保养材料。重点扶持豪克国际巨型子午线轮胎、悦龙液压张力胶管,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突破发展高分子、工程塑料等新材料。以新忠耀机械高速动车组牵引电机壳体为龙头,重点发展集成动车组机电壳耐低温材料、特种金属材料。

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华电莱州高效超超临界电力项目建设,打造沿海生态煤电示范基地。加强风电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的衔接协调,有序推动陆地风电场建设,实施海上风电示范工程,率先建成全省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依托郭家店、驿道光伏电站和莱州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其它洁净能源,支持秸秆发电项目建设,支持大型畜牧养殖企业建设沼气发电装置。

节能环保产业。依托莱州经济开发区和银海工业园区,通过培育和引进重点项目,扶持环保装备产业化发展,推广洁净水处理和工业水循环利用技术,发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先进环保技术设备,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硫除尘等空气污染防治技术、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广苦卤回收利用技术。支持发展洁净产品生产技术、环境工程与技术咨询、环保科技推广、环境信息服务等环保中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

专栏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1.卓达绿色建材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年产500万平方米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园。

2.中船海装海上风机制造项目。建设海上风机生产制造线,设计年产能为100万千瓦。

3.石材产业污水及废渣治理再利用项目。引进先进的膜技术,进行石材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利用石材废料、废渣、锯泥等资源,生产人造岗石、轻体砌块砖、瓷砖底坯等新型建材产品。

4.联友金浩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车间6000平方米,购置反应设备、涂布设备等10多台套,主要进行锂动力电池隔膜生产。

5.萤石矿尾砂处理再利用项目。利用萤石矿尾砂生产新型建材产品。

3.全面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引导,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围绕重型工程机械装备、轴瓦轴承、巨型轮胎、粉末冶金、特种金属材料等重点制造领域,依托大丰轴瓦、豪克橡胶、鲁达汽配、新忠耀等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4.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逐步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积极发展个性化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支持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整个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四)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构建全供应链生产服务模式和全覆盖生活服务模式为方向,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努力打造功能完善、融合开放、繁荣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3.5%。

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化为导向,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围绕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以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方向,加强港口和疏港通道建设,着力构建海陆相连、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通道网络,重点发展石油液体化工品、矿石、煤炭、建材、原盐等物流业务,全力打造海陆空现代临港物流枢纽。按照现代物流理念,整合物流资源,综合运用供应链管理、绿色物流理念与现代物流技术,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绿色物流转变,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绿色化。引导工业企业主辅业分离,积极发展专业第三方物流,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和完善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拓展保税物流、金融物流、绿色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业务,搭建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推进城乡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建立农产品进城快捷通道。加快推进村级物流配送网络和网点建设,积极开拓农村物流市场。

金融业。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加快推进全市金融创新发展,使金融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政银企对接活动,增强融资和金融服务能力。做大做强莱州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培育和提升地方金融品牌。推动设立融资租赁、消费金融、小额贷款、典当、创投、基金等小型金融机构。鼓励引导各类银行、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到我市建立分支机构和区域总部。鼓励扶持我市有条件的企业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支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和战略新兴板融资。引导银行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和项目、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与莱州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优势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与经济加快对接、深度融合。以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组织创新,探索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创业咖啡、科技服务集成平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等新型产业组织,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支持单位和个人按照市场化机制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经理人制度,打造“需求匹配—技术评价—法律服务—金融支持”的技术转移服务链,探索市场促进技术转移服务的新模式。以农业、海洋、建材、机械、黄金等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生物育种、汽车配件、工程机械、新材料、石材等行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努力在生物育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海产品养殖、机电、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点突破,逐步形成运作规范、品牌突出、专业实力雄厚的科技服务市场。加快引进风险投资、商业融资等科技金融服务企业,促进科技与金融高效融合。

商务服务业。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中心商务区,建立健全专业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租赁服务业、广告服务业等业态齐全的商务服务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黄金、建材、机电等领域的商务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商务服务机构,实现与莱州工业发展的互促共进。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免费、开放和用户价值有机结合,融合楼宇经济与平台经济发展理念,搭建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综合商务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审计、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经纪代理和人才猎头等商务服务企业落户莱州。鼓励现有商务服务机构联合重组,加快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商业服务品牌。

会展业。加快大型会展场馆建设,培育壮大会展业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会展业,扶持组建一批专业或兼营会展业务的公司。坚持展会与节庆活动联动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商业化运作的模式,选择有地方、产业或文化特色的项目作为培育重点,逐步打造成具有本地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品牌展会。以展览企业为龙头,发展以交通、物流、通信、金融、旅游、餐饮、住宿等为支撑,策划、广告、印刷、设计、安装、租赁、现场服务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行业配套、产业联动、运行高效的展览业服务体系,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放大会展业的综合带动效应。统筹推进招展和招商,在黄金、石材、机械、种业、花卉等领域,实行以展招商、以商招展,放大产品品牌与会展品牌的叠加效应。

2.加快壮大生活性服务业。顺应消费结构加快向享受型升级的新趋势,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培育与新兴服务业壮大互动发展格局。

旅游业。紧紧围绕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目标,充分发挥拥海、傍岛、依山、伴河的生态资源和区位良好的优势,以提升“千年古邑、厚德莱州”、“常到莱州、健康长寿”等品牌内涵为方向,以旅行线路整合、区域组团整合、相关产业整合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生态化、复合型、链条式旅游产业体系。实施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工程,突出滨海原生态、山岳书法、道教养生特色,高水平设计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开发滨海休闲度假、邮轮与游艇旅游、海上旅游、山岳文化、道教养生、葡萄酒品鉴等高端旅游产品。实施高端载体建设工程,高水平规划建设省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引进知名旅游企业集团,培植大型旅游企业,探索组建旅游开发集团,支持各类旅游景区开发主体通过相互参股、合作投资等多种形式,共同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加快旅游信息智慧服务系统建设,加强与专业旅游网站和综合门户网站旅游频道的合作,推进旅游产品线上、线下整合营销。实施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工程,加强与蓝黄“两区”旅游景区合作,主动对接精品旅游线路,与潍坊、东营等联合打造滨海生态旅游走廊,与烟台、青岛、日照等共同建设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实施乡村旅游发展工程,积极开发一批农家乐、渔家乐、民俗园、生态园、采摘园、垂钓园、赏花基地、摄影采风基地、森林旅游等旅游产品,挖掘培育“城郊乡村休闲游”、“生态田园观光游”、“滨海渔家乐体验游”三条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新亮点。

健康养生养老业。抓住全省建设“仙海圣山”养生产业集聚带的机遇,依托交通区位、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深刻挖掘长寿文化内涵,开发养生度假、养生旅游、养生食品、温泉度假等高端产品,做大做强“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打造高水平基本医疗、特色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养生、健康保险以及健康云等全产业链健康服务平台,完善以老年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健康疗养等为主要内容的银色产业体系。向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平等政策,鼓励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

社区服务业。以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为导向,重点发展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物业管理、商业服务等社区服务业和家政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家庭专业(特色)服务等家庭服务业,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社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社区家庭服务体系。加强对社区和家庭服务业的政策、财税、金融支持,引导其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引导社会资金进入。

3.突出发展电子商务。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加强电子商务研发平台、服务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有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商贸企业开设网上商城,加大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引进力度,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依托产业集群、优势企业,在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生鲜食品、化工建材等行业打造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扶持“莱州乐买网”、“中国中小企业山东莱州网”、“中国石匠网”、“中国石都网”等本土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传统生产企业、百货、连锁超市等骨干企业建立自主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实体店与虚拟店融合发展的商业新模式。

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1.阳光海湾新城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高端商住区、滨海旅游区、综合商务区,打造以商务休闲为功能定位的滨海宜居新城。

2.云峰山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以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和书法文化旅游为两个核心点,形成八个功能片区以及四大主题广场,建成集景区旅游、高档地产、星级温泉度假酒店为一体的云峰山文化旅游景区。

3.鼎峰瑞莱城市广场建设项目。一期项目主要建设城市综合体,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二期项目主要建设沿街商铺、高层住宅,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4.恩源科技电子商务总部基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平台、C2B电子商务平台等电子商务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集电子商务体验、区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领馆式”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基地。

5.海湾四季欢乐世界建设项目。主要建设水上乐园、温泉度假乐园、动漫影视城及海岸线旅游开发。

6.颐高电子商务城建设项目。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7.文峰商贸物流城建设项目。建设车站、商务中心、物流中心、仓储中心、信息中心、农资交易中心等核心板块。

8.龙海货运散杂货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建设临港物流信息中心、加油站、加气站等配套服务项目。

9.德田化工仓储物流项目。库区安全消防设施改造,建设污油回收装置,新建占地120亩的化工、成品油库区。

10.石材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项目。建设莱州市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搭建石材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五)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牢固树立现代农业安全观、生态观和效益观,以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集约化为方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建设中国种业硅谷。充分发挥我市生物育种产业集聚优势、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依托登海种业、金海种业、明波水产等骨干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际育种技术前沿,整合科技资源,加快推进莱州市生物育种产业园区建设,增强育种产业的自主创新、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园区生物育种产业生产的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打造“中国种谷”,建设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到2020年,培育2家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7家以上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中型种子企业,全市种业年销售收入总额突破20亿元。

2.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绿色种植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推广集成技术模式,在城港路、三山岛、朱桥、金城、平里店和夏邱等重点粮食生产镇街打造22万亩粮食高产优质高效示范方。发展优质粮食“三品”认证,扩大订单粮食生产面积,订单生产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在驿道建设有机小麦生产基地。引导果园提质升级,积极发展油用牡丹、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林,加大速生楸树栽培面积,加快月季核心示范区建设,建设山东省最大的苹果苗木繁育区。推进驿道、程郭、平里店、沙河大姜基地建设,重点建设郭家店芸豆特色基地、平里店洋葱、草莓基地和朱桥特色芹菜、洋葱基地,在金仓西尹家村建设万亩生态韭菜示范园。到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实现“吨粮县”目标;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量90万吨;水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0万亩,总产量50万吨。生态渔业。积极发展海洋生态养殖,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打造现代临港经济区和全省“海上粮仓”示范区。以创建太平湾芙蓉岛海洋牧场、朱旺明波工厂化养殖示范区、三山岛渔港临港产业区等现代渔业园区为载体,依托明波水产、蓝海科技等重点企业,提升大菱鲆、半滑舌鳎、刺参、海湾扇贝、石斑鱼等优势主导品种的育繁养殖技术和海水鱼、虾、蟹、贝增殖技术,建设一批重点渔业集聚区、先进科技转化区和生态循环养殖样板区。到2020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4万吨。健康养殖业。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和循环型畜牧业为目标,以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为方向,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成一批健康养殖基地,支持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建设。金城、三山岛、朱桥、驿道、郭家店、虎头崖、柞村等镇街重点发展生猪健康养殖基地;金城、三山岛、朱桥、驿道、郭家店、土山、程郭等镇街建设家禽主产区;郭家店、驿道、金城等镇街重点发展奶牛和乳肉。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质产品率达80%以上。

培育农产品生态品牌。立足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业一社、一社一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优势品牌。探索以品牌为纽带整合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模式,实施“到2020年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支持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建立健全投入品登记使用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三品”认证,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着力点,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合同契约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加快构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水平。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形成抱团发展、共享市场的格局。到2020年,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培育烟台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0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100家以上。

专栏5: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1.张裕葡萄酒庄建设项目。总占地近10000亩,采用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等先进生产方式打造国际一流酿酒葡萄生产园。

2.琅琊岭生态园建设项目。规划占地1500余亩,建设集设施农业、畜牧业养殖、冷藏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

3.明波海科水产基地建设项目。占地200亩、海域10万亩,创建现代渔业示范养殖厂,加快名贵鱼繁育和育养技术研究,建设育养基地、实验基地及装备基地。

4.长城葡萄酒庄建设项目。建设2000亩酿酒庄园基地,建成集深加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葡萄酒文化传播、品鉴、销售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

5.莱州蓝色海洋现代渔业园区项目。组建渔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核心技术创新型的上市企业,发展立体综合循环养殖20万亩。

6.岸滩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实施海庙后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莱州市岸线岸滩整治修复项目(黄金海岸和石虎嘴岸段)、莱州三山岛岸线岸滩整治修复项目。

五、完善基础设施

突出薄弱环节,着力优化结构,提升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

(一)综合交通体系

以打造“大路网、大枢纽、大物流”为总抓手,统筹公路、铁路、港口、管道各种运输方式的功能性和互补性,打造布局合理、衔接有序、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港口。坚持以港兴市,紧紧围绕把莱州港建设成为黄三角区域龙头港、特色港口的目标,按照统筹布局、整体规划、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协调推进的思路,优化港口结构,整合港航资源,实施差异化经营,加快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监管,完善集疏运通道,把莱州港区建设成安全、规范、高效的现代化港区。积极推进中海港务10万吨级航道和10万吨级(兼顾15万吨级)油品专用泊位建设,着力推进华电港务2个3.5万吨级煤炭泊位建设,积极推进朱旺港务2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1个2万吨级通用泊位建设,建设海庙港1万吨级航道和2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到202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8000万吨。

铁路。配合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规划建设莱州港疏港铁路和南起步区土山园区铁路专用线等区域内铁路联络线重点项目,服务配套港口及园区发展。加大环渤海高铁站点争取力度,谋划推动莱州到烟台、青岛的城际铁路建设。

公路。大力发展高等级公路,加快推进滨海高等级公路(G228丹东线)莱州段等重点项目,构建和逐步完善“五纵四横一环”的公路主框架。建设董家口—莱州一级公路,加强莱州与青岛快速公路交通体系建设。抓住国家鼓励通用机场建设契机,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园项目推进力度。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完善乡村路网的对接,提高“村村通”水平,打造莱州市域“干支相连、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到2020年,全市县乡公路和通班车线路硬化率达到100%,县道逐年进行升级改造,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乡道达到三级标准,通村公路达到四级标准,逐步实现村村互连互通。

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市内公交,逐步增加公交车数量,科学谋划场站布点,努力实现零换乘。积极构建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完善步道、自行车道设置,推进“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行“公车公营”改革,建立完善“城区—镇—村”三级城乡公交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协调、有机衔接、无缝换乘的城乡公交枢纽场站网络。

专栏6: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莱州港扩建工程。主要建设10万吨级航道工程、港池回转区工程、围堰工程、防波堤工程、22#、23#通用泊位工程、21#原油专用泊位工程、2#-6#、8#、10#泊位设备改造工程、66万立方原油库工程、疏港管道及疏港铁路建设工程等。

2.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以通用机场、飞机制造、飞机驾驶员培训、航空俱乐部、航空地产、航空金融、通用航空论坛、航空设备租赁及维修、航空旅游体验、航空物流为一体的航空文化产业区。

3.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莱州段全长72公里,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60千米/时。

4.滨海高等级公路(国道G228丹东线)莱州段工程。全长约56.3公里,全线采用一级路标准建设。

5.山东黄金游艇码头工程。建设拥有1000个泊位的游艇码头。

6.莱州港区海庙作业区扩建工程。规划建设2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1条1万吨级航道、防波堤工程及港口物流园区等工程。

7.华电莱州火电二期配套卸煤码头工程。建设2个3.5万吨级专用卸煤码头。

8.莱州港区朱旺作业区扩建工程。规划建设2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个2万吨级通用泊位及1条2万吨级航道工程。

9.S218三城线大修工程。全长51.5千米,路面宽24米,进行路基、桥涵及路面大修工程。

10.S304文三线大修工程。全长16.8千米,路面宽11米,进行路基、桥涵及路面大修工程。

11.S308夏土线大修工程。全长22.9千米,路面宽11米,进行路基、桥涵及路面大修工程。

12.S609连接线大修工程。全长16.2千米,路面宽24米,进行路基、桥涵及路面大修工程。

13.G206大修工程。全长68.1千米,路面宽24米,进行路基、桥涵及路面大修工程。

(二)能源保障体系

以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为主攻方向,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率先构建起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提高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推进华电莱州电厂二期建设,力争尽快开工三期工程,建设全省最大的沿海生态煤电基地。积极推进华电、中电、大唐等重点风能项目建设,争取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尽快启动建设,打造全省最大风电基地。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实施建筑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工程,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推动城区太阳能公用照明系统建设。扩大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模,鼓励开发利用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源。积极争取建设LNG接收站和储备库,完善天然气输送网络,加快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实施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多种可再生能源优化组合、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相互协调的综合利用模式,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在区域供电、供热、供气、交通和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显著提高区域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建设智慧电网。加强产业发展对供电需求的分析,科学确定区域负荷增长规模,优化变电站布局和网架结构,着力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实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新型智能化电网。推进能源供应设施和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统筹完善城乡能源供应网络、技术和服务体系,推动城乡能源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建设1座220千伏莱州四站输变电工程,新建5座110千伏淇林、麻前、华创、金城、云峰输变电工程, 1座35千伏吴家输变电工程和220千伏莱州四站的110千伏配出工程。

专栏7: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华电莱州火电二期工程。建设2×1000MW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及附属工程。

2.华电莱州火电三期工程。建设2×1000MW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及附属工程。

3.华电莱州郭家店风电场建设项目。十三五规划容量200MW,安装100台2MW的风电机组。

4.中电莱州驿道风电场工程。规划容量为100MW,安装50台风电机组。

5.大唐桂冠朱桥、梁郭风电场工程。规划装机容量95MW,安装38台单机容量为2.5MW的风电机组。

6.华电莱州虎头崖二期项目。规划容量为60MW,计划安装30台2MW的风电机组。

7.郭家店光伏电站建设项目。规划建设40MW地面光伏电站,计划分二期实施,单期建设装机容量20MW。

8.驿道光伏发电站建设项目。规划建设33兆瓦光伏发电站。

9.莱州市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1台130吨循环流化床锅炉及1台30MW发电机组。

(三)水利设施体系

加快水资源开发工程、水网工程、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莱州市虎头崖向临疃河调水工程,优化调配利用境内水和客水等水资源,构建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按照水源地建设标准,大力实施王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构建河道水生态体系,保障城区饮用水安全。稳步推进赵家水库等重点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着力加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中小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构建水利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与水质监测、水利工程运行调度监控、防汛指挥决策的自动化、科学化水平。探索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扎实推进依法治水,努力实现水资源科学持续利用。

专栏8: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南水北调东线莱州市虎头崖向临疃河调水工程。新建泵站1座,铺设DN1000管道15.53公里,日调水能力9.34万立方米。

2.赵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大坝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内容包括:放水洞工程、溢洪道工程、防汛路工程、管理所工程等。

3.新出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16年对市内出险的10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2017年对出险的22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2018年对出险的7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包括大坝工程、放水洞工程、溢洪道工程、管理设施建设工程。

4.崔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新打机井28眼,配套设施20套,安装微喷1000亩。

5.饮水水质提升工程。对部分水质差的单村供水村庄实施改造,提升单村供水水质保障率。

6.城市供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逐步对全市现有旧供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城乡供水保障率;对莱州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扩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四)市政基础设施

着力提升城市供排水、供热、供气等公用设施档次,加快实施旧管网改造,突出抓好新管网建设,提高覆盖率、集中供应率和设施利用效益。新建一批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升级改造和管网配套,提高处理率。加强地下供水供热供气管线、高压电线、通讯电缆等各类管线的统一规划,推进地下公共管沟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带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工程,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园林生态宜居城市。高标准规划建设商业中心、特色街区、社区服务设施和各类网点。深化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推行特许经营制度。组织编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和建设计划,以城市水系、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建筑小区等四大系统为载体,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围绕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继续推进全市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逐步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

专栏9: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莱州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扩建后,污水处理能力达10万吨/日。

2.临港物流园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配套建设临港物流园基础设施工程。

3.南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日处理5000方污水处理厂,铺设给排水管道3600米,污水管网9000米,规划建设银岭路、银江路,对起步区进行绿化、亮化。

4.北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海通路、金龙街、金举街、金云街四条道路路基基础、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工程。加快规划建设污水处理、给水工程、供气供暖工程等。

5.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实现雨污分流。

6.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六、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加快完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一)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引导人口在城乡区域间合理布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整体推进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配套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合理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坚持尊重农村居民自主意愿,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进城落户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城镇职工各类保险,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完善城市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政策,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投融资机制。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5%。

(二)提升中心城区

坚持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相结合,加快“城中村”改造、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强化中心主城区的核心发展地位和辐射带动功能。适度拓展发展空间,向北,发挥经济开发区紧邻城区、规模大、发展基础好的优势,编制区城一体发展规划,根据经济开发区企业生产规模和用地规模留出发展空间,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空间;支持经济开发区打造综合功能型服务区,推动经济开发区与中心城区全面融合对接。向南,加快推进商贸物流区、山地文化旅游区的对接发展。以河套湿地公园建设、城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东海神庙区域开发为带动,集中力量建设滨海西区。适度推进城市东进,促进东部生态文化养生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工程,对中心城区建成区以外区域及城郊村鼓励连片改造,吸纳相邻村庄迁村并点,建成一批规模大、层次高的精品城市社区。到2020 年,建成区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中心城市在烟台市和山东省的地位明显提升。

(三)培育发展重点城镇

按照“打造辅城区、提升重点镇、培育特色镇”的思路,推进城镇整合发展,增强城镇载体功能和聚集能力。以三山岛、沙河辅城为示范带动,围绕“产业特色突出、经济实力较强、人口集聚度高、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城镇建设总体目标,发挥好城镇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努力建设一批产业大镇、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特色名镇。三山岛、金仓,以临港产业、旅游度假相结合打造滨海型北部辅城;沙河镇以机械加工、集市贸易结合建设工贸型南部辅城;金城镇以临电产业、黄金产业为主导,打造滨海休闲为特色的生态风情小镇;朱桥、平里店镇重点发展加工业、商贸,土山镇提升发展海洋化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夏邱、柞村镇建设建材产业基地,文峰、虎头崖镇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业和机电业,程郭、郭家店、驿道镇,打造以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为特色的城镇。

(四)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采取园区带动、村企共建、强村兼并、多村联建等形式,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社区与经济集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镇村企业联动发展,打造城镇化发展的新载体。依托位于城镇周边、产业支撑好和经济实力强的农村,合理确定社区建设模式,配套建设特色园区,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实现居住社区化、就业园区化、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向大型社区转变。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持续推动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统筹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建设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的新农村。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实施乡村文化民俗传承工程,留住美丽乡愁。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加快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商业连锁、基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会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探索环境保洁、设施配备的市场化筹资机制,健全村级保洁员队伍,到2020年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

七、实现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碧海蓝天、山清水秀的美丽莱州。

(一)推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强化年度用地计划管理,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切实保护好耕地。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机制,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实行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科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合理配置各类土地资源,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土地,鼓励闲置土地、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加快存量建设用地流转,提高建筑容积率。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全面做好土地整治工作,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集约集中用海,加强岸线、滩涂保护。

高效利用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节水方式。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切实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高用水工业项目,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施农业灌溉技术和灌溉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镇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镇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镇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接近,有效缓解城镇内涝、消减城镇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规范开发矿产资源。认真编制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统筹做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工作。依法管理矿产资源,全面推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和开采总量调控,坚决制止乱采滥挖。严格开发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规范开发秩序,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执法监察。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进一步做好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等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

(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强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的强制性保护,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对境内河流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加大林地、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力度,改善林地、湿地生态环境,增强林地、湿地生态功能,强化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建设,确保森林防火安全。加强地面沉降、咸水入侵、海岸侵蚀淤积和土壤盐碱化以及石材开发污染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的防灾减灾体系。制定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系统整治江河流域,加快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建设良好水系生态。建立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强化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打造绿色莱州。大力开展大绿化行动,加快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继续实施林网、路网、水网“三网”绿化一体综合治理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着力实施好绿色通道、村镇绿化、农田林网以及生态林场、城郊森林、水系生态廊道、沿海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果还林等工程。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到2020年,新建省级湿地公园1处,建成莱州湾金仓国家级湿地公园,林木覆盖率达38%以上。

(三)强化环境保护

推进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区域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工业污染源治理、机动车排气控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整治工程。水污染治理。探索完善发展中地区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新途径,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完成所有劣五类水体整治。土壤污染治理。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全面推行清洁种养殖,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完成镁石行业矿坑封堵,推进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整个开采区生态恢复;石材行业提升整治水平,开发废渣综合利用产品,实现良性发展;废塑料加工行业持续推进废水园区集中处理和废气收集处理工程,改善整个园区环境。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根据海洋生态红线限制,从严控制重要海洋生态区域的开发利用活动。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投入,加强海洋环境风险预报和防治工作,重点抓好海洋工程和区域建设用海环境的监管,严格查处无证围海、填海和盗挖海砂等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逐步实施岸线修复整治工程,恢复莱州碧海金沙。

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生态环境执法责任制,健全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生态环境破坏案件。坚持日常监察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开展上下联动、部门联合执法,逐步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实行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监督。加强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支持节能环保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速高消耗、高污染企业退出市场,通过优化结构,从根本上实现总量减排,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烟台市下达目标。强化源头控制,建立严格的耗能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进一步拓宽工程减排领域,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加大重点区域、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实行政府绿色采购,鼓励社会绿色消费。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实施“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替代”示范工程,推动绿色交通、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五)建设生态文明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推进生态补偿、资源价格、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排放权交易等重点领域改革。建立源头严防的制度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实施环境容量预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指标管理,尽快建立健全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的制度。建立过程严管的制度体系。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施用能交易和能效领跑者制度,探索制治分离、治管分离机制,适时实施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治理办法。建立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快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生态环保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生态环保纠纷调解与法律援助对接机制。

八、深化开放合作

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并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一)“走出去”加快实现新突破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莱州港作为黄三角龙头港的优势,建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找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切入点,列出推进项目清单,创新合作模式,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合作项目。抓住中华武术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机遇,依托莱州中华武校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武术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武术合作交流基地,提升莱州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度,为扩大经贸合作提供平台支撑。

加快“走出去”步伐。立足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石材等优势领域,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技术援助等方式,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优势产能和技术装备走出去。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企业通过链条式转移、集群式发展、园区化经营等方式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树立抱团“走出去”的理念,积极参与我省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和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建设。

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加强与省市商会、行业协会和国内知名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法律、会计、税务、投资、咨询等服务,建立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引导企业学习当地法规政策,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与本地优秀企业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

(二)“引进来”助推转型升级

提升招商质量水平。整合招商资源,加强载体和项目包装,高水平策划组织专题招商活动。依托月季花节和民营企业家莱州行等重大经贸活动,加大对我市重点产业和滨海起步区的推介招商力度。发挥高层招商推动作用,针对欧美、港台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开展定向招商参展活动,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价值链条长的外资项目。

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积极性。结合我市优势项目载体、优势特色园区、优势产业,对接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外大财团、大商社,与跨国企业开展个性化、量身定做式招商合作,精准引进我市产业链上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构筑全产业链集群。

更加注重引技引智。进一步发挥好外资作为高新技术、先进管理和高层次人才的载体作用,采取参股并购、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多种方式,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加大对具有技术、品牌、人才等优势的外贸企业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依托省级汽车零部件和木工机械出口基地,鼓励企业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发展水平。巩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组织企业参加宣传推介活动,扩大我市农产品出口规模。支持企业参加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美国拉斯维加斯汽配展等境内外专业贸易展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创新外贸形式开拓市场,支持大企业在主要出口地建设公共海外仓。

努力扩大进口。抓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有利时机,加快保税仓库和储备设施建设,扩大油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规模。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进口企业申报国家进口贴息,促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开展银企对接,“一企一策”提出具体融资方案,切实解决重点进口企业融资缺口问题。

促进贸易便利化。积极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推进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互”合作,为外贸企业提供报关、商检、集装配送等一体化通关服务。加强外贸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商务、海关、质检、工商等部门联动机制,建立进出口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四)加快融入大区域发展

以打造蓝黄“两区”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推进沿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建立市场主导的发展联盟,推动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推进区域内合作向纵深化发展。畅通对接青岛的快速通道,创新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机制,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并举,加强配套协作能力建设,建设承接青岛产业转移高地、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发挥好黄河三角洲龙头港的优势,加强与青岛、烟台、日照等港口的合作,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港口群。

九、建设文化强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显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化软实力,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一)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四德”教育实践,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生态环境,倡导树立向上向善的社会主流价值。加快红色文化基地建设,对烈士陵园等烈士纪念保护设施和革命战争遗址进行修复改造,做好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用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涵养优势,推动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程,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加强数字化科普工作平台建设,提升“12343科普服务热线”服务效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和礼节礼仪教育,倡导文明旅游,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发展,率先建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完善的“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市民之家文博图新馆投入使用,市图书馆、市文化馆新馆持续保持“国家一级馆”称号,市博物馆、莱州剧院达到省内县级一流水平,建成莱州美术馆;以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中心,在基层设立分馆,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配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专职人员;到2020年,所有镇街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100%行政村居(社区)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免费开放;大力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以及图书馆尼山书院活动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搞好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信息手段为群众服务;加强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建立扶持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乡村文艺队伍培训、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办法,支持、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完善“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新公共文化活动理念、内容和方式,继续发挥好“夏令广场文化活动”、“月季花节文化艺术周”、“寒同山枫叶文化节”、“百姓大舞台”等优秀文化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广泛开展文化讲座、展示展览、艺术鉴赏、科普宣传、全民阅读等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民俗节日、重大节庆等群众性活动,实施以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工地、进企业、进军营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六进工程”,推进红色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军旅文化、家庭文化、老年文化、法治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依托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鼓励基层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文化活动品牌集群,扶持广大群众自办文化、自我展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开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开展优秀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在镇街、村(社区)建立乡情馆、民俗馆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广“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基层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和活动基地,广泛开办乡村儒学讲堂、国学讲座,让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

(三)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构筑良好文化产业生态,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等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成为全市支柱性产业。顺应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催生第二次文化产业浪潮,发挥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培育道教文化、书法文化、山海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引进一批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公司和团队,大力发展传媒、印刷发行、动漫影视、数字网络、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等新兴文化业态,开发衍生产品和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做好月季花节、石材展、汽车展等特色会展业,努力提升办会档次和水平,扩大影响力。推动文化与旅游、金融、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做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载体平台。以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市场监管为重点,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带动力。积极推进云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鼓楼历史文化街区、东海神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孵化扶持20家以上重点文化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以上。

十、增进民生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出发,强化政府责任,合理配置资源,加大财力保障,完善共建共享机制,统筹发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扶贫开发等社会事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认真落实扶贫开发政策,着力构建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扶贫人口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集中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做到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帮扶资源精准配置、脱贫成效精准考核。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到2017年底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认真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健全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化学校布局,提升教育承载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做好化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工作。在城区,在原十三中区域建设一处小学;在城南部,建设文峰路街道学校、莱州一中附校;在城东北部,建设坊北学校;在城北金仓街道,建设金仓街道学校,探索推进山东足球学校建设。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继续大力实施仪器设备配备工程、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化水平。

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增强基础教育活力。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每个镇街按照省示范园标准办好一所以上公办幼儿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区和农村扩展。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到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以上,残疾儿童入园率和接受康复教育训练率达到90%以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加强实训基地、品牌专业建设,创建山东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着力推进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推动实训资源共建共享,建成1—2个多功能专业实训中心,打造5—6个特色重点专业。依托应用型大学、高水平职业学院和行业领先企业,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支持学校和企业开展人才合育、教学合作、研发合创、产业合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设学生生产实习和创业就业基地,开发“订单式”课程,推行校企一体化办学。“十三五”期间,每年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3000人,开展各种形式职业培训2万人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优化教师教育体系,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实施骨干带动战略,推进莱州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造就一批莱州教育的领军人物。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按照教师“退补相当”原则及时补充教师,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学科教师短缺等问题。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积极改善教师特别是农村基层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生从教。

(三)全面提高就业创业水平

坚定不移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构建面向人人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落实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优化创业环境,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依托创业平台开展创业扶持,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四位一体的创业服务模式。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统筹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搭建市、镇街、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和培训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提升社区就业管理服务能力。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提高劳动参与率。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到2020年,全市城乡新增统筹就业总量达到8.4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3%。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编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依托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参保登记工作,完善参保缴费政策,强化稽核检查。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办法,健全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深化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疗保险对医疗费用增长的约束机制。推进工伤康复试点,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健全经办机构内控体系和基金监督检查动态运行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加快推进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旧房改造,提高货币化补偿安置力度。加强“智慧社保”建设,全面提升社保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五)建设健康长寿莱州

以全民健康发展为目标,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统筹推进医疗、卫生、养老、计生、体育等大健康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生活质量。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加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规划、指导、监管、服务等方面的职责。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各级各类工作人员所属专业职务职称、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为主要系数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探索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继续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实施一般诊疗费制度,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预算投入,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鼓励社会办医,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康复和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到2020年,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新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市镇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以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布局,增加县级优质医疗资源比重,鼓励镇街卫生院发展特色专科,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市中医医院、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卫生建设,全面建成互联互通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6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人员数分别达到2.5人、3.14人以上,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达到全省上游水平。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创新人口工作体制,不断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出生人口质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逐步推行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集中管理,实施针对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行动。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大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确保残疾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成果。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创新养老理念,大力发展老龄人服务事业和产业,加强以老年养护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为重点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医养结合发展,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优势。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到2020年,实现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40张以上。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增强全民体质为出发点,优先发展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健身场地投入力度,实施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健身工程,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制。积极发展竞技体育,整合竞技体育资源,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强各类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加快发展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休闲旅游。

专栏10:民生事业重点项目

1.在原十三中校址新建一所小学。规划设计30个班,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

2.在莱州城区东北部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90亩,小学30个班,初中24个班。

3.莱州一中附校(九年一贯制)项目。占地100亩,小学30个班,初中24个班。

4.文峰路街道学校(九年一贯制)项目。占地99亩,小学30个班,初中24个班。

5.金仓街道学校(九年一贯制)项目。占地80亩,小学20个班,初中16个班。

6.山东省足球学校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拥有1个主体育场、2个标准足球训练场、40个普通场地和140个教学班的足球学校。

7.莱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米,以老年公寓为建设主体,并建设附属楼两栋,分别为医疗康复楼。

8.莱州市丹阳老年公寓建设项目。新建老年服务中心综合楼及敬老院等,总建筑面积44384.7平方米。

9.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设计容纳5000座席。

十一、创新社会治理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造和谐平安莱州。

(一)推进依法治市

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总部署,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实施依法治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范社会行为,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便民化。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健全服务网络,扩大援助覆盖面。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按照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全面推进社区化管理。依法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矛盾纠纷的排查,从源头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

(三)建设平安莱州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覆盖全面、反应快速、打击有力、防范严密、控制有效”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努力打造“党政领导、综治组织、公安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规范生产、经营、交易等市场行为,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公平竞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较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公共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灭火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实施“智慧安监”工程,实现对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单位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监督和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决策分析和应急指挥能力。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食药安全监管,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在17处镇街基层所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食品快检室并配备专兼职检测人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整合各类灾害信息资源和应急技术系统,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平台,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十二、努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严格履行政府职责,全市一盘棋,合力抓落实,协同推进“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用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决策科学化水平。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强化政府责任。政府要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着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政府效能。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重大决策听证和风险评估,对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终身追责。健全执行和监督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形成狠抓落实的工作氛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二)凝聚社会各界力量

要用“十三五”规划目标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着力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激发全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扬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规范完善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同各有关方面进行协商的方法渠道。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激发全市人民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支持依法建立各类新型社会组织,引导其积极承担经济、民生、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监督等多种职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三)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政务服务平台,形成“四张清单、一个平台”为主要架构的运行体系;公开网上审批的规范和流程,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完善“三证合一”、“一证一号”制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为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腾出空间。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增强盈利能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形成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制保障的市场监管格局。结合政府职能整合,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培育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突出抓好股权和债券市场建设。进一步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全面放开竞争性经营行业和投资领域,加快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等领域步伐。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更加注重供给侧调整,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培育新业态,构建消费升级、有效投资、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落实好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确保民营企业平等使用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加速壮大提升民营经济。

(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完善规划体系,建立各类规划衔接机制。更加注重规划、政策、法规的配套联动,构筑规划导向明确、政策效应叠加、法规保障有据的新格局。积极探索编制集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于一体的总体发展规划。把规划实施成效作为科学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年度计划、专项规划的分解落实,建立完善政府职责事项和约束性指标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实行规划实施年度巡查报告制度。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武装部,市法院,市检察院。

莱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5月26日印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