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常设栏目>政策解读>文字解读
索引号: 11370683004277517W/2021-02843 成文日期: 2021-09-28
发布机构: 莱州市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文本解读
【文字解读】关于《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2021-09-29 信息来源:莱州市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字号:[]

一、起草背景

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根据中央、省委、烟台市委和莱州市委《建议》编制,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是莱州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过程

2020年,莱州市发展和改革局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编制“十四五”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及部署安排,认真谋划、牵头开展《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为确保“十四五”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做好与国家和省、烟台市规划衔接,我们通过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聘请山东大学为我市编制“十四五”规划,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参与指导,于2020年8月初着手启动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前期,山东大学一行先后多次赴我市开展编制调研工作,同市直相关部门、各镇街召开座谈会反复讨论、研究,同时实地走访了17个镇街、60多家企业,充分掌握了我市产业经济社会情况,11月初,完成了十四五规划初稿后4次征求各部门和镇街意见,2次征求市级领导意见,并于2021年1月15日通过人代会审议。

2021年1月29日,省发改委通过视频形式召开加强“十四五”规划衔接、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建设视频培训会议。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对十四五规划修改完善,严控新上“两高一资”项目,严格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要求,凡不符合产业布局规划、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没有落实等量或减量替代要求的重大项目,不得列入规划。2021年4月,根据烟台市发改委对十四五规划指标和措施新增指标补充完善的通知要求,我们对十四五规划的经济发展指标和新增重点任务进行再次修改完善。2021年6月,结合省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开展“两高”项目梳理排查的通知》确定的“两高”项目清单,我市对十四五项目再次调整。于2021年6月15日,提交烟台发改委审核,经反馈后再次修改完善,经反复校对后,形成十四五规划终稿。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十五章58小节,与十三五规划不同,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构建循环互促新格局、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等新内容。规划的实施离不开项目支撑,我们组织筛选确定了十四五期间拟实施的重大载体、工程、项目共115个,总投资2460亿元,共分为重大发展载体、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社会民生项目4个板块。其中重大发展载体板块包括黄金、能源、石材、化工、临港产业、城西区板块、现代渔业、高端装备、新材料、台湾工业园、小型机械装备8个载体,总投资1385.3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港口、电力、通用机场、水利基础设施、通讯网络、城市基础设施8个领域共计43个项目,总投资479亿元;产业项目包括黄金产业、石材产业、化工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现代物流、商贸流通、能源产业9个领域共计41个项目,总投资518.2亿元;社会民生包括教育体育、卫生医疗、生态环保3个领域共计16个项目,总投资77亿元。

第一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奋力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征程:本规划回顾了“十三五”时期莱州在综合实力、动能转换、三大攻坚、城乡建设、基础设施、改革开放、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成就,研判提出了当前国际、国内、省内的经济发展形势与新发展阶段我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我市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社会文明建设实现新跨越、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社会民生建设实现新跨越、治理效能实现新跨越,到二〇三五年,将我市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

第二章聚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科学确定莱州“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是提出莱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聚焦“建设市强民富宜居文明新莱州”总定位,基本建成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大市、陆海联动的海洋经济大市、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大市、特色彰显的文化旅游大市、充满活力的滨海开放城市、生态文明的宜业宜居城市。二是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类别21项指标。十四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速为6%左右。

第三章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兴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创新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要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设更高水平、更有影响力的创新发展和人才汇聚高地。一是打造多元化科创平台,加强科创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建设;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做大做强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产才融合战略,创新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灵活高效的科技管理体制,健全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改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第四章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一核两翼四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包括文昌路街道和永安路街道,程郭镇、文峰路街道部分区域,加快推进城市新区、高铁新城和东部商务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创新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两翼”包括“南翼”(包括土山镇、沙河镇和虎头崖镇)和“北翼”(包括金仓街道、城港路街道、三山岛街道、金城镇),“十四五”期间,“南翼”的银海化工产业园、小型机械装备产业园、虎头崖工业园和“北翼”的临港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国际合作产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将成为莱州市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区”分别为石材产业片区(包括夏邱镇和柞村镇)、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片区(包括文峰路街道和程郭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区(包括驿道镇和郭家店镇)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包括朱桥镇和平里店镇)。谋划发展重点产业: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改造提升黄金产业、化工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石材产业、电力能源产业“五大优势产业”,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构建中高端产业矩阵;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以创新驱动核心引擎,加快壮大现代海洋、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是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助力产业转型、助推消费升级为导向,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优化的“7+5”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文化创意“七大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特色旅游、医养健康、社区服务、商贸流通、住宿餐饮“五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四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围绕“生物育种”“优质粮油”“特色果品”“蔬菜产业”“生态畜禽”“花卉产业”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五是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第五章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贯通,推动形成高质量的双循环。一是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深度融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健全面向国内市场的开放协同机制,打造服务国内大循环的良好生态;二是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区域循环新格局,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三是充分激发消费潜力,大力促动新型消费,优化提升传统消费,构建良好消费环境;四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强化精准投资导向,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五是强化基础设施战略支撑,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安全稳定供水保障体系、高效便捷供电保障体系。

第六章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动科研平台共享共用,优化公共生产要素配置。二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三是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加强财政资源资产资金统筹管理,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强化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四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法治莱州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政府服务监督。

第七章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塑造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是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效能,突出五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招商,吸引更多创新型、补链型、平台型项目落地。全方位加强招才引智力度,以产业发展、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招才引智平台;二是提升国际经贸合作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海洋、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方位开放平台,统筹推进各类特色园区建设,建立健全市场化招商、公司化运营、绩效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

第八章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市:一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基层综合服务能力,稳妥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才振兴;四是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九章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片区,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完善城市设施功能,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精细管理;二是加快推进城镇产城融合,促进特色发展,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路径。推进产城互动,实现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三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科学推进城乡规划统筹,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序推进城乡人口流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均衡配置。

第十章坚持陆海联动发展,提升经略海洋水平:一是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施“海洋强市”战略,发展蓝色经济,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努力推进好现代海洋—海洋牧场“雁阵形”产业集群建设;二是建设环境优美的海洋生态系统,根据海洋生态红线限制,从严控制重要海洋生态区域的开发利用活动,深化“互联网+海洋”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覆盖重点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三是建设现代化综合性港口,统筹港产城融合发展,统筹抓好莱州港、华电港、朱旺港、海庙港融合发展,发挥莱州港黄三角“龙头港”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现代物流。

第十一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宜居的优美环境:一是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二是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三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建设生态屏障,打造绿色莱州;四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水平;五是健全生态文明机制,健全源头保护机制,健全过程严管机制,健全后果严惩机制,健全经济调节机制。

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是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正向舆论引导机制;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保护传承,弘扬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三是改善提升文化供给,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创新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第十三章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一是增加居民收入,丰富居民收入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二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稳定扩大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发展高质量教育,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发展特色优质教育,全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全面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四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弱势群体关爱机制;五是健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统筹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六是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网格化管理水平,拓展社会治理渠道。

第十四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高水平的平安莱州:一是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维护国家安全机制,加强维护国家安全力量建设;二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三是保障经济安全运行,创新优化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四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积极缓解社会矛盾,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五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汇聚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磅礴力量:一是提高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府主责,坚持纪律保障;二是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苦干实干;三是抓好规划制定和任务落实,加强规划衔接,加强政策协同,完善推进机制,加强考核评价,强化监测评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