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进展】莱州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情况
发布日期:2022-12-05 17:12:07 信息来源:莱州市农业农村局 访问次数:

近年来,莱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烟台市委部署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突出特色、放大优势、深挖潜力、补齐短板,统筹推进“五大振兴”,不断开创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工作成绩

(一)多措并举,砥砺深耕,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成功打造以种业产业为核心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培育了以登海种业为旗舰、22家特色种业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种业体系,形成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推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创建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1个,植物新品种审定数量居全国县级市前列,玉米良种推广面积超过14亿亩。粮食产量常年超过烟台市总产量的1/4,2019年打破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2022年刷新山东省冬小麦单产纪录。引进新希望六合等多个国内500强畜牧企业,生猪出栏常年稳定在100万头以上。苹果轻简化栽培模式走在全国前列。“琅琊岭”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好苹果”大赛金奖,“小草”牌苗木累计销售2.5亿株,为推动全国苹果由乔化栽培向矮化栽培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2018年至今,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00余家,居烟台市第1位,打造烟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全市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近20万农户,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迈出了坚实步伐。创新推出农产品二维码电子合格证,典型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收录推广。“莱州大姜”成为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创登海等7个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莱州韭菜”和“莱州由家苹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创新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泽潭模式、明波水产“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实现了分层次立体化养殖、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每年带动渔民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经验做法在中央电视台宣传推广。

(二)筑巢引凤,内外兼修,凝聚乡村人才新力量。一是强化培训指导,农民群众成人才。坚持以“三农”科技培训为总抓手,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现代农业培训,每年培训各类农业农村人才万人以上。有效发挥农业农村系统老干部、老专家业务优势,组建“专家顾问团”、设立服务热线,开展农业技术便民服务指导。二是落实强力扶持,优惠政策招人才。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人才新政20条,并配套出台18项实施细则,从资金资助、科技扶持、融资支持、住房保障、生活服务等方面给予激励奖励,每年兑现人才政策奖励资金600万元以上。三是加大“双招双引”,筑牢平台引人才。结合海洋渔业、生物育种等优势产业和登海种业、明波水产等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瞄准国内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双招双引”工作,搭建农业人才平台,提升现代农业研发能力,近年来先后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及外国人才200多名;有效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烟台市“双百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团队)、烟台市产业领军人才50多名(个);宏顺梅园被确定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荐申报省级乡村专家服务基地1处、烟台市级乡村专家服务基地1处、院士工作站2处。

(三)创树新风,文明实践,培育乡村文化新风尚。在实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五有”标准全覆盖的基础上,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效种植基地、乡情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立实践基地220处。积极探索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工作路径,形成“文明实践一刻钟”“百姓微宣讲”等380个亮点品牌,实现“全市有品牌、镇镇有亮点、村村有特色”的生动局面。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市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镇街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100%。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莱州草辫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建成郑耀南故居、田家村乡情馆等特色文化展馆30多处,金仓街道寨里徐家乡情馆、朱桥状元笔展示基地等入选山东省历史文化展示示范点。

(四)美化环境,绿色发展,建设宜业宜居新家园。一是加大投入,推进基础设施优化提升。每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扎实推进农村“五化”建设,累计完成美丽乡村整治提升村庄850多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2个),全市一二类村庄比例达到82.4%。金城镇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小镇,金仓街道获批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烟台市美丽乡村样板示范片。正在实施总投资32.7亿元的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三年提升项目,年内将实现投资7.8亿元,完成15个镇街驻地和160多个薄弱村庄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任务。二是持续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向全域拓展、向细节深入、向内涵渗透、无死角整治”要求,以农村垃圾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坚持每年春节前、春节后、麦收后、秋收后4次农村环境集中整治不动摇,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扎实开展 “一村一方案”整治、逐村清底验收、“百日攻坚”等系列活动,严格落实“每月暗访”和“季度观摩”的“双线”工作法,创新推出的“胡同长”制度经验做法作为人居环境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被央视《新闻联播》推广报道。三是挖掘特色,打造乡村记忆工程。按照“体现田园风情、彰显特色亮点、固化乡村记忆、保护遗迹遗存”要求,推动城镇化与当地历史、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紧密结合,建成西障郑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草沟大队客栈、朱旺红砖艺术馆等一批特色项目,初家村、傅家桥村、城后万家村分别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齐鲁美丽田园、全省传统文化村落,朱旺村、小草沟村、田家村先后入选省级美丽村居。

(五)筑牢基础,建强班子,构建组织建设新格局。实施“经济倍增”计划,成立540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8个联合社,每年落实1000万元专项扶持基金,2021年全市实现集体分红1896万元。开展“干事创业、擂台比武”,对全市977个村进行综合排序,根据考核成绩奖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报酬,真金白银激励农村干部干事创业。抓好“四议三审两公开”、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等制度落实,在烟台市率先建成集体“三资”管理、“银农直联”、财务公开“三位一体”监管平台。高标准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比例达到99.28%,村庄100%配备35岁以下年轻干部。全力推进消除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村工作,储备入党积极分子3200多名,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村消除90%以上。

二、实践成果

2018年至今,莱州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基础更加稳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文明不断优化,乡村治理稳步深化,乡村人才持续集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烟台市乡村振兴考核中,我市从2019年第4名、2020年第3名到2021年第2名,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稳步上升。先后荣获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基本实现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2019年11月《农民日报》头版以《五力齐发、实招制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莱州实践》为题刊登文章,全面展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成绩。2021-2022年,我市保障粮食生产成效先后4次被央视《新闻联播》推广报道。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农民日报》、山东电视台《生活帮》栏目、山东电视台《闪电新闻》栏目刊播了我市“菜单化”志愿服务、“邻里互助”项目品牌、家风家训建设等先进工作经验。同时,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李登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宋福林,山东省劳模滕春竹等一批英模人物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在各自领域开拓创新、担当奉献,作出了卓越成绩。

三、经验模式

近年来,莱州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自身优势产业发展,突出创新突破,突出示范带动,在五个振兴方面涌现了一批可复制、可示范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模式,在全国、全省得到宣传推广。

(一)高质高效的粮食“高产创建”工程。依托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农技推广体系,深化先进生产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控,荣获全国第一批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县。粮食产量常年超过烟台市总产量的1/4,近年来粮食生产持续保持稳定。高产攻关成果丰硕,先后3次打破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登海种业2次刷新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7次创造全国夏玉米单产纪录。今年,小麦攻关田以亩产896.6公斤打破山东省单产纪录,被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自去年以来,我市稳定粮食生产成效先后5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二)科技创新引领的种业振兴模式。构建以登海种业为旗舰、22家特色种业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种业体系,建成全省首批以种业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推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创建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1个,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农作物新品种462个,获得品种权保护数量达206项,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前茅。玉米良种推广面积超过14亿亩,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4月,省委主要领导调研登海种业,对种质自主创新工作给予充分

(三)片区联动的金仓融合发展模式。2019年以来,莱州市金仓街道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创建实践中,坚持全域推进、产业带动、传承文化、有效治理,历经“乡村文明行动”“美丽乡村创建”“齐鲁样板示范”三大阶段,用一步一脚印的“金仓速度”,铸就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金仓样板”。先后被评为国家安全社区、山东省生态文明示范镇街、山东省旅游强乡镇、省级森林乡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四)产业融合带动的琅琊岭生态示范典型。琅琊岭苹果生态园发展示范园2000亩、畜禽养殖区200亩,建有万吨保鲜库、苹果科普文化展馆,在全国首创试验苹果免套袋栽培和轻简化疏花疏果技术,实行种养结合,开创了生态立体、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亩均节本增效6000元,形成集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休闲文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先后两次荣获“中国好苹果”大赛金奖,两度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入选2021年“中国丰收节”主会场,被评选为“全国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生态苹果名扬全国。

(五)脱贫攻坚的四德力量。作为全国“四德工程”发源地,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发挥“孝诚爱仁”的道德力量,激励每个贫困户不甘于落后、不甘于贫穷,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坚持以“孝”扶志,实现老有所养;坚持以“诚”扶志,鼓励身体力行;坚持以“爱”扶志,实现爱心传递。截止2020年底,我市38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出列,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全面消除了农村人口绝对贫困的问题,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莱州扶贫四德力量经验做法被《中国扶贫》刊发报道,在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六)文明实践的“12345”工作机制。围绕“德润莱州”品牌建设,抓实志愿服务总队这一支队伍,构建起1+18+N的多元化志愿服务体系;用好“莱州融媒”“莱州志愿”两个平台,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政府奖单”模式;推动文明实践与四德工程、“学习强国”平台、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三项结合,形成叠加倍增效应;推出“用好一套书、建好一个站、凝聚一股劲、一村一品牌”四项特色,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用活“讲、评、帮、乐、庆”五种形式,打造“志愿关爱十上门”“心灵之约”等优秀品牌,“文艺轻骑兵”“田间微课堂”“舞台党课”等多个项目被省级媒体宣传报道,《农民日报》刊播了莱州市“菜单化”志愿服务工作经验,莱州市荣获“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中心”。

(七)乡村善治善为的“胡同长”制度。2019年,我市永安路街道开始推广实施“胡同长”制度,以传统文化对每条胡同赋名,每条胡同选配1名胡同长,设置“胡同长”公示牌,每名“胡同长”实行区域负责制,每天至少巡查一次,有“脏乱”现象可以直接处置,有邻里纠纷群众可以直接反映,做到“管事”又“管用”,实现了“小胡同、大治理”的效果,被省农业农村厅作为人居环境典型经验案例全省推广。

(八)海洋生态立体养殖的“泽滩模式”。莱州市土山泽潭渔业专业合作社由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采取“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大渔带小渔模式,一亩海分三层,一层自养两层分红。合作社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和科研院所技术支持,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优势,实行良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品牌打造等全产业链经营,不断规范管理,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海域代管”的泽潭模式,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座谈会典型案例,莱州高效生态海洋牧场产业示范园成功获批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

(九)生态环保的“生物酶薄床养殖”技术。在全省率先引进推广生物酶薄床养殖技术,实现了生猪养殖五省(省工、省水、省电、省药、省料)、四提(提高猪肉品质、牲畜免疫力、出栏时间、肉料比)、三无(无臭味、无蝇蛆、无污染)、二增(增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一少(减少有害物质残留)和零排放(生猪排泄物全部在舍内降解),有效解决了小型养殖场户畜禽污染的问题。截至目前,我市已发展生物酶薄床养殖场户200余户,推广薄床养殖面积30000平方米,减少畜禽粪污排放20余万吨。《中国环境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刊登推广了该经验做法。

(十)三产融合发展的朱旺乡村发展示范区。渤海湾畔的朱旺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同频共振谋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提供了“朱旺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起“1+7+X”的区域化党建体系,严格落实“四议三审两公开”程序,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阳光村务,朱旺村连续12年获莱州市村庄发展一等奖。坚持产业提质,建成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基地,获批省现代渔业示范园。全民持股建成6个泊位的村级港口,打造千亩花海旅游打卡地和3000米黄金海岸。坚持文化铸魂,建成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以及 “海天乐园”住宅小区,提升幸福指数。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打造“红砖艺术馆”, 用红色文化激发奋斗热情。朱旺村先后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十一)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上阵的特色强村富民小草模式。近年来,小草沟村接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小草精神,奋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村庄。支部举旗“布好阵”。制定《村“两委”成员自律守则》,村“两委”成员每日坐班、每周例会,联合周边村庄成立联合社,建设1200亩现代化苹果种植示范园,连片发展、整域提升。党员带头“打头阵”。组织党员组建“防疫先锋队”“义务劳动队”等,每月记分、每季度通报,年底评选“先锋党员”,建立“八必管三必到”制度。群众参与“齐上阵”。推行“主题党日+阳光议事”制度,群众满意度测评保持在99%以上。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十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智慧监管模式。针对普通合格证无法防伪追溯、一户一批一码的缺点,莱州市结合韭菜“双证制”管理要求,创新研制了农产品二维码电子合格证,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该电子二维码具有信息全、成本低、易操作、可追溯、可防伪、易推广的特点,真正做到了一“码”走天下,一扫全知道。2018年底,时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专程到莱州对二维码电子合格证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我市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收录推广、山东省农业频道专题报道。

四、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层次不高、质量不优。传统农业转型步伐不快,大多以初级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比如,“莱州大姜”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山东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但我市只有几家规模不大的姜茶生产企业,没有做出一流的深加工企业。

二是农村环境卫生还有差距、时常反弹。农村环境年年整治、年年反复,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还存在不完善、不彻底等问题,“四大堆”清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是农村基层基础不够稳固、缺乏活力。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乡村振兴要求不适应,整体能力素质不高,无人可用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村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和优化升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缺乏稳定多元的经济增长点,需要上级扶持、加强引导。

五、下步打算

一是聚焦“农业强”,增强乡村振兴支撑力。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策,治本之途。巩固农业基础,抓好高标准农田等重点项目工程,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培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加快农村电商、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接二连三”。

二是聚焦“农村美”,提升乡村振兴吸引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兴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坚持集中攻坚与全面整治相结合,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夯实责任,坚决避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现象。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挖掘优秀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事迹,宣传、倡树一批不同层面的典型,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人心。

三是聚焦“农民富”,激发乡村振兴向心力。农民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壮大,实现从单一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的动能转换。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制度,加大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培养一批具有新发展理念,掌握现代生产技术技能的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让广大群众参与到乡村振兴、公平共享发展成果,使乡村振兴过程成为广大群众得实惠、共发展、享幸福的过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